如果活到100歲
是開心還是擔心?

我們常說,準備退休金要有兩個口袋:第一個口袋是基本的勞保+勞退退休金;而第二個口袋則是自己的儲蓄投資準備。第一個口袋是退休金的基石,保障基本生活不至於餐風露宿。第二個口袋則是決定是否幸福的關鍵,也就是退休品質的好壞。
但隨著長期的低利環境,加上醫療科技進步、延長人均壽命,退休金準備的金額已非過去的認知。
勞退制度儲備退休金 仍不夠
因為以施羅德投資集團的研究,假設年報酬率3%(扣除通膨),每月以月薪的15%作退休準備,40年不間斷,才能在退休後固定領取2/3的最終薪資。而以台灣目前的勞退制度來看,就算提撥薪資12%(企業6%+自提6%)至個別帳戶,但以目前不到2%的年利率,距離世界銀行建議的所得替代率應達七成的理想,仍有一大段。
也就是說,每個人需要準備的退休老本,實際金額超出一般想像。首先,第一個口袋必須要確保裝滿,除了基本的勞保,自願提撥已是必然,且自提比例需達6%,才能跨過退休金準備的「基本門檻」。
除了第一個口袋的「基本門檻」,還需要透過積極的態度、額外準備第二個口袋,才能彌補第一個口袋的不足。
用定期定額 搭建自己的退休「自選平台」
雖說台灣現行尚未有法定退休金系統讓民眾可以自行選擇投資標的的「自選平台」,但就概念上,民眾也可以根據不同年齡,為自己選擇投資商品,以定期定額這類輕鬆、長線的方式,建立自己的退休金「自選平台」。
為什麼要用定期定額的方式累積呢?
簡單來說,定期定額投資可以幫助你因應風險,面對市場波動。以我們在新加坡的研究為例,假設A先生在2000年初投資15,000元到新加坡股市,B先生則在同一時期每年投資1,000元、連續投資15年。由於分散投資,B先生得以走過兩年熊市與市場崩盤,最後的成果是多賺2,000星幣。
上述情境還是假設A先生挺得過艱困時期,撐到股市回溫、彌補虧損。實際上,經濟狀況差的時候,很多人會在其他方面產生資金需求,被迫在低點出場,那就賠得多了。特別是比較年輕族群,雖說收入偏少,但可以用小額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於積極的成長型商品,例如股票型或高收益債券型標的,充分利用複利加乘效果,掌握快速累積資產的機會。
而逐步邁入中年,收入越來越多,建議分兩筆資金,一筆仍是定期定額投入積極型商品;另外可單筆投入股債類全委投資帳戶。
如果即將邁入退休階段,則可將過去定期定額累積的資產,單筆投入低波動的收益型商品,一方面尋求資產增值機會、另外則以固定收益做退休後的生活規劃。